中文
¦
English
首頁
首頁
關于我們
關于我們
展商服務
展商服務
觀眾服務
觀眾服務
展會服務
展會服務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聯系我們
聯系我們
展會概況
組織機構
日程安排
同期活動
展位申請
參展指南
展位圖
展后報告
觀眾報名
參觀指南
展館介紹
酒店住宿
搭建服務
廣告服務
下載專區
展會動態
展商推介
行業資訊
餐飲流行“超市風”,是噱頭還是出路?
發表時間:2022-11-08 16:16
倉儲式烤肉,便利店火鍋
餐飲開始流行“超市風”
“進門后推上一輛購物車,穿梭在不同的貨架間,選貨、掃碼、結賬,然后坐下開吃……你沒聽錯,這來的是一家餐館,不是超市”。
從上半年開始,餐飲刮起了一股“超市風”:倉儲式烤肉,便利店火鍋,點心批發市場、自助小酒館……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加入到這波浪潮中,“餐館變超市”,新穎的消費體驗吸引著大批年輕人前去打卡。
盡管“超市風餐廳”的品類各異,但它們卻有著一些共同的特點:
首先是名字?!皞}儲式烤肉、燒烤工廠、燒烤超市、燒烤工廠店”,單從稱呼上看,你很難把這些“零售標簽”明顯的詞匯跟一家“東北小爐子烤肉”聯系在一起,但這正是“超市化的餐廳”的精髓所在,要的就是“與眾不同和差異化”。
其次是裝修。既然叫“超市”,自然要“打扮成”超市的模樣,開放式貨柜、倉儲式陳列、零售化的包裝,明明是間餐廳,卻透著一股超市的既視感。
最后是體驗?!白鰬蜃鋈?,道具很重要”,手推車、購物籃、手提袋一應俱全,常溫貨架、冷藏冰柜一樣不少;另外不論是烤串、羊肉片,還是酒水飲料,甜品小吃,一律都是自助選購、掃碼結算,跟在超市買東西差別不大。
“餐廳變超市”,表面很熱鬧,背后有門道。
拆解“超市風”背后的商業邏輯
跟過往的“國潮風、地攤風”只把重點放在“場景”的改造上不同的是,這波“超市風”則在消費場景、用戶體驗、運營思路等多方面進行了創新。
場景更有趣了
“超市風餐廳”大多采取了復合式的場景改造,以燒烤為例,今年新起的這批“燒烤超市”清一色采取了“地攤風+自選超市+自助烤肉”的模型。在場景上既能感受到“在超市里購物”的體驗,又能體會到自己動手烤肉的樂趣。再加上“鐵桌子、矮板凳、小爐子”的配置,讓人一秒穿越回80年代的地攤。
火鍋超市在模式上也有亮點,像是深圳的前進菜場美蛙火鍋,除了“自選菜品”之外,還在店內搞了一個水培菜的微型菜市場,蔬菜現摘現涮,體驗更加新穎。
啤酒便利店的改造空間更大,以酒水自助為基礎,衍生出了“酒水自助+零食、燒烤、炸物小食、桌游”等不同的組合方式,兼具“朋友聚會、喝酒交友、公司團建”等多重功能,比海倫司更輕,比公路酒吧稍重的新模型。
體驗更好了
“超市風餐廳”把“自主權”交給顧客,像是“烤肉超市”基本都是“一桌一爐”,選好肉,買好炭火,接下來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喜好,比拼下“烤藝”了。
另外商家們為了讓消費者體驗上更加真實,在細節上也確實用心。
像是廣連申,進店的話術都是“歡迎來到廣連申批發市場”(但是實際上門店并沒有批發業務,只是配合品牌營造出批發市場的氛圍);
而沈陽的劉牌牌甚至還模仿了錢大媽的“日清”模式,不賣隔夜肉,每天晚上進行分段折扣,21:00七折,22:00五折,23:00打三折。
買的更多了
用超市選購的方式拿菜,除了新鮮感之外,最大的好處就是“多寡隨意,豐儉由人”,但對于商家來說,這卻是設計好的“小心機”。
用購物盤換成購物籃,用手推車替換掃碼點餐,消費者只埋頭裝貨,很容易就買多了。像在廣連申點心市場,裝滿一籃子起碼得200多軟妹幣,商家輕松提高了客單價。
而且采用包裝產品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包裝產品”的價值感更強,價格要比散裝或者稱重的產品要高。
啤酒便利店玩的更花哨,本來“堂食+零售”的模型就能多賣錢,有些品牌還采取了會員制,“365元,每天1塊錢,一周7瓶酒”,號稱“輕松實現喝酒自由”,通過儲值鎖定會員保證穩定的復購,讓營收更加多元。
另外烤肉和烘焙品類還會用“現切、現烤”等方式來引流。
比如深圳的倉儲式面包集合店膨脹工廠就采用明檔的方式,讓消費者看到產品制作和出品的全過程,出爐即售賣,出爐臺面就是銷售區域,大大增加了顧客購買的欲望。
成本更低了
“超市風餐廳”全程自助,最大的好處就是“人工少了”。
以燒烤為例,在二線城市一個烤工每月的工資至少8000元起,一家200平米的燒烤店至少3-5個烤工,一年下來僅人工就能節省30-50萬。
啤酒便利店也一樣,跟清吧比人員少一半,冰柜即倉儲,大多數店沒有廚房,基本上除了洗手間都是營業面積,在夏天還可以變身成“公路酒吧”,把生意延伸至街邊銷售。
其次,零售化的產品也能幫助餐企降本增效。
在廣連申點心市場里,大大壓縮了“現烤”產品的數量,增加了布丁類和芝士類等冷藏和預包裝食品的比重,好處就是拉長保質期,增加產品的銷售時間,減少貨損。
另外“超市風餐廳”通過增加產品的條碼,有效提高了店內標準化程度,SKU的管理從“非標品”轉成“標品”,降低了產品的管理難度,損耗得到控制。
總結一下,“超市風餐廳”在許多的細節上做了創新,在保留餐飲體驗的同時,補充了大量零售的經營邏輯,提高了經營效率,有效降低了食材成本,但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節省了人工,不管是燒烤店的烤工,火鍋店的傳菜員,還是酒吧的賣酒小妹,人力成本的降低肉眼可見。
“餐館變超市”
既有創新,也有無奈
在過去的十年里“餐飲零售化”絕對是個熱門的話題,尤其在疫情的三年間,“零售業務”已經成為很多頭部品牌的標配,今年全行業All in預制菜就是一個標志性事件。餐飲如此熱衷零售,既有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因為“現實所迫”。
根據中國飯店協會發布的《2020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參與調研餐企的房租及物業成本、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這三項的增速,分別達到了3.39%,2.1%,3.69%,長期的“三高一低”已經嚴重制約著餐飲行業的發展。
不僅如此,餐飲企業還飽受“用工荒、招工難”之苦,據相關數據顯示44.86%的火鍋店老板表示“服務員難招”,56.16%的火鍋店老板表示“人員成本高”,火鍋行業一線員工的流失率高達22%。
數據來源:中國飯店協會
“超市風餐廳”利用了“零售思維”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減少食材損耗、優化經營效率。
如今隨著“超市風餐廳”的盛行,“餐飲零售化”也走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1.0階段,“產品為王”,以頤海國際的火鍋底料,廣州酒家的月餅,呷哺的火鍋蘸料等為代表的大單品時代;
2.0階段,“渠道為王”,“線上+線下”的全渠道布局,商超、便利+傳統電商(天貓、京東、小程序) +社交電商(抖音、小紅書)+私域等;
3.0階段,“體驗為王”,用零售的邏輯改造餐飲,從“非標品”到“標品”,從坐下來掃碼點餐變成推著車自助揀貨,從等菜上桌到自己動手。
在“超市風”盛行之前,餐飲與零售結合最好的,其實是以“盒馬”為代表的新零售,以及T11、菜鮮果美為代表的高檔生鮮超市。
盒馬先通過餐飲的“大牌小店”為零售引流,逛吃逛吃,門店還有現撈的大海鮮加工。
其后加碼自營,推出“盒馬火鍋”,消費者可以推著購物車采購牛羊肉、海鮮凍品、火鍋預制菜,再到就餐區食用,還有“鮮切肉鋪”等業態創新,屬于餐飲的殼+零售供應鏈的核。
如今餐飲“反攻”零售,“零售的殼+餐飲的核”,走的是“餐飲+零售”,用零售的體驗帶動餐飲的增長。
當然“餐飲+零售”也不只“超市風餐廳”這一種模型,前陣子西貝推出了集合了“美食廣場+美食課堂+美食超市”的賈國龍美食市集,可以看作是“餐飲+零售”的一種全新嘗試。
盡管“超市風餐飲”看起來很美好,解決了不少行業痛點,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說:
管理難度大
,從“非標品”換成了“標品”后,組織結構、SOP,標準化都有很大的變化,餐飲老板要掌握“餐飲+零售”兩套經營邏輯并非易事;
品類的普適性有待考驗
,舉個例子,為什么“燒肉超市”這個品類最先在沈陽、徐州等地發展起來,原因就是沈陽、徐州、淄博等地本來就有自助烤肉這個業態,當地食客的燒烤技藝整體水平高,而其他區域的消費者在動手的時候很容易烤糊烤焦,影響口感和復購(電烤稍微好些),而且自助還會拖長消費時間,影響翻臺率;
加盟問題
,像是酒水便利店的加盟項目,看起來人工少投資小,但實際上每間店的SKU數量至少100+,整體庫存壓力大,尤其是啤酒精釀便利店,淡旺季非常明顯,夏天才是營業高峰,冬季銷售壓力很大
。
寫在最后
“用超市的形式做餐飲”并不是今年才開始的,早在兩年前就曾有一些燒烤品牌嘗試過,兩年過去了,我們看到不僅品類的范圍越來越大,經營的思維較兩年前也有了不少的迭代與升級。
與過去幾年靠著審美、流量或者渠道紅利等“外部因素”發展起來的品類相比,“超市風餐飲”是通過“內部優化”,調整產品、組織結構和運營思路,來解決人力、食材、房租等成本問題。
隨著后疫情時代的到來,餐飲進入“存量博弈”的階段,增量變少,成本高企將是“新常態”,這將促使餐飲企業紛紛“向內尋找利潤空間”,而“超市風餐飲”適時出現,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
“餐館變超市”,到底是噱頭還是出路,我們拭目以待吧
!
分享到:
推薦文章
更多>>
關于我們
展商服務
觀眾服務
展會服務
新聞中心
聯系我們
關注我們
湖南省商務展覽中心有限責任公司
客戶聯絡中心:境內 0731-82287397
010-51190823
Overseas:+86 0731-82287397
傳真:0731-82287195
郵箱:cfce_hn@163.com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五一大道98號
掃描二維碼了解行業最新資訊
參會登記報名
湘ICP備14001908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