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日子還在后頭!餐企先“瘦”下來,才能活下去!Issuing time:2020-06-05 11:30 隨著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擴散開來,餐飲依舊艱難。大環境蕭條、疫情反復、成本走高、消費萎靡、無序競爭...... 已經挺過來的餐企,接下來的“行軍”只會更艱辛,唯有通過“瘦身”,才能走得更遠。 受疫情影響,1-3月全國餐飲市場呈現了斷崖式下跌。4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一季度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顯示,2020年1-3月,全國餐飲收入6026億元,同比大幅下跌44.3%;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1278億元,同比大幅下跌41.9%。其中,3月份,全國餐飲收入1832億元,同比大幅下跌46.8%;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390億元,同比大幅下跌46.7%。 疫情仍未結束,防控還要繼續,餐飲消費也難以完全放開。這一天天的,越來越多的餐廳撐不住了,那些還在堅持的餐廳,日子也越來越難熬。 想活下去,除了瘦身,似乎沒有更好的選擇。 01 未來不容樂觀,更大的挑戰還在后面 “挑戰剛開個頭,前方或有更大風浪?!?/p> 近日,環球時報發文,稱新冠肺炎引發的危機很可能剛剛開個頭,隨著疫情震中不斷移動,歐美整體陷落,全球經濟衰退已成定局,世界經濟格局前所未有動蕩,中國復工復產的條件出現紊亂。 具體來說,就是經濟還沒完全回到正軌,而且短期內也無法改善。我們面對的條件也許更惡劣: 從外部大環境來看,疫情讓全球斷航,訂單短缺,外需銳減;近2個月的防控讓大部分人收入縮水,內需不振;而經歷多年發展,我國基建也相對完善,大項目放水拉動經濟也效果有限......這一切都讓經濟的造血功能衰退,餐飲服務業怎么能幸免? 在這種情況下,餐飲經營環境變得更加嚴酷: 首先體現在防疫運營常態化,報復性消費希望破滅。這一是由于消費能力下降,疫情導致大部分人收入縮水,一些人甚至沒了收入,老百姓口袋里都沒錢了,怎么下館子?海底撈、西貝漲價后被迫調回原價并道歉的風波,就是這個原因。 二是消費習慣已經發生了變化。因為不敢出去吃飯,一些上班族開始帶飯;因為禁止人群聚集,聚餐聚會大量減少;宵夜、擼串、酒吧等夜經濟大受打擊;宅在家的這些日子,一些人甚至練出了廚藝,養成了做飯的習慣。 其次,同行競爭也讓經營環境更惡劣。復業后客流慘淡,為了吸引顧客,一些餐企大力度促銷,這讓其他餐企壓力很大,跟又跟不起,不跟客流更少了,本來想微漲一點彌補成本上漲的,也嚇得打消了想法。 而且,即使沒有疫情,中國餐飲也進入了存量競爭時代。如果說增量時代是入圍賽,蛋糕很大,大家都有一口飯吃;那么存量時代就是淘汰賽,生意不好做了,行業洗牌會成為常態。 目前,專家警告,“疫情不會很快結束,它大概只能被控制,并很可能會造成反復沖擊”,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嚴防死守、精準防治成為今后一個時期的常態。 從這個意義上說,疫情就像試金石,那些自身不過硬的餐企,將熬不過接下來的挑戰。 02 行業“虛胖”埋隱患,洗牌在所難免 “疫情中大多數餐飲企業的生存狀態,就像被空投到高原的亞健康人群,感覺頭痛、疲倦、呼吸困難?!奔t餐網聯合創始人樊寧認為,高淘汰率、現金儲備不足本身就是行業客觀存在的灰犀牛,疫情暴露了這些弱點。 長期以來,餐飲給人的印象是門檻低、好掙錢,但這些利潤都是省出來的、加班加出來的、靠人員堆出來的。餐飲管理簡單、擴張粗放、用工低效,導致人工、租金、食材三座大山越來越重,長期以來積累了很多問題。而引以為傲的現金流,在疫情中反而成為痛腳! “房產不是自己的、裝修不是自己的、桌椅板凳不是自己的,甚至連廚房鍋碗瓢盆也不是自己的?!比嗣衩朗嘲l展研究院院長白瑋認為,餐飲市場總體規模已高達近5萬億,但從單個餐飲企業看,它們的利潤和財富并沒有變成實實在在的資產。 這些,都導致近5萬億的餐飲市場大而不強,一身“虛胖”。結果疫情一來,行業遍地哀嚎,成為重災區。 疫情仿佛將餐企拖入一個缺氧的高原。那些有實力的大品牌通過融資來“吸氧”,才緩了過來。一些中小餐企“無氧可吸”,只能關店止損。 對于所有餐企,這種缺氧環境將成為一種長期的狀態。想生存下去,只有增強抵抗力。 怎么增強抵抗力呢?長期來看,要改變餐飲粗放經營的模式,實現標準化、規范化、品牌化、數字化發展。短期來看,餐企要評估內外情況,極限“瘦身”。通過縮減費用、剝離不良業務、杜絕虧損及沒有質量的增長,極限降低成本,確?,F金流。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餐飲企業只有通過適應環境,才度過極寒。 03 餐企“瘦身”運動,一切都為了活下去! 餐飲行業和大多數行業一樣,一二季度都是虧損,這意味著必須用剩下的時間掙全年的錢,其中難度非常大。何況有專家還預計:即使行業恢復正常,2020年最多也只能恢復到去年的70%! 在寒冷環境中,人體為了保持核心體溫,會首先放棄末梢,自動收縮血管,將血液從四肢輸送回心肺腦等核心部位。餐飲人也要拋棄幻想,極限瘦身,把房租、人工、食材等硬性軟性成本給降下來,將資源用在最緊缺的地方。 (1)精簡門店:砍掉業績不好,競爭力差的門店 以前大家沒有憂患意識,一有錢就擴張,一窩蜂去開店,以門店數量越多越好、面積越大越光榮,鍋太多蓋子都蓋不過來了,埋下種種隱患。在平時這些問題還能被規模擴張掩蓋,但是危機一來就爆了。 疫情會淘汰一批原來就缺乏競爭力的門店,那些盲目擴張、貸款開店的會因資金鏈斷裂而倒下。還能堅持的餐企可以借機砍掉業績不良的門店。 以前很多餐飲人喜歡開大店,覺得門店面積越大,越霸氣越有面子,餐位越多營收越高。在這次疫情中,因為禁止聚餐,這種大店受影響最大。加上大店投資大,日常運營管理復雜,想要調轉船頭也不容易。反倒是一些小餐廳,及時轉型外賣、快餐、半成品等業務,活了下來。 據世界中餐業聯合會與紅餐網聯合調查數據,受疫情影響,有53.7%的餐企選擇關閉部分門店,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發布的調查問卷也顯示,550家餐飲企業中有81家會“轉向小門店、純外賣經營”。 (2)優化人員:裁冗員、保核心,適當結合時薪制 很多餐飲企業堅持社會責任,如喜家德暫停末尾淘汰、不欠薪不裁員,探魚抵押貸款2億發工資、不讓員工降薪,這些都很難得。但絕大多數餐企卻難以效仿,因為疫情影響遠超預期,短時間內看不到結束跡象,硬撐會拖垮企業,結果大家都丟掉飯碗。 當前餐企維持都很艱難,可以考慮將一些能省或者不太重要的崗位撤掉,同時對核心團隊加強培訓管理,保留住中堅力量,會提高生存能力。那些小餐廳,可能就老板親自上陣掌勺了。 此外,改變單一用工模式,全職員工和計時員工結合也是好辦法,像麥當勞的小時工模式,不僅讓餐廳節省了在非餐期的工時成本,還節省了社會保險、公積金、住宿等福利支出。 無論月薪制還是小時薪制,無論全日制、勞務派遣或第三方外包員工,餐飲企業全員計時薪酬,能夠根本上解決人工成本效率問題。 (3)調整產品線:菜單不求全,能“造血”才好 一家餐廳,菜品少則幾十個,多則一兩百個。但是疫情期間,餐廳生意彈性太大,如果產品線太長,就會分散菜品點購率,而且后廚備菜、備料流程也會復雜很多,導致食材成本和人工成本增加。 這次疫情中,很多菜單品種豐富的正餐企業受影響很大,而相對簡單的快餐、小吃類餐飲受影響較小,而且恢復很快。調整菜單、精簡菜品,以少數主打菜品+其他菜品的組合,構建新的產品結構,增強餐廳造血能力。 為此,滋粥樓將200余道菜品壓縮到100道,巡湘記將80多道菜品減至50多道,刪減操作復雜、效率低、不易運送保存的菜品,減輕了食材成本和后廚的壓力。南麓·浙里考慮到堂食減少以及員工錯峰工作,縮減了堂食菜單的內容,改善了外賣菜品品種。 調整產品線,還要考慮性價比。停頓幾個月后,消費者經濟狀況緊張,縮減高價菜品,增加剛需類菜品和毛利高、點單率高的菜品會更受歡迎。 (4)減少營銷費用:細水長流,保命要緊 之前為了爭奪客流,很多餐企都舍得花錢,在各種渠道搞營銷。 但在現階段,消費者對安全存在顧慮,對價格更是極為敏感。光靠宣傳手段來增加營收,其實作用有限。如果想靠營銷起死回生,恐怕會竹籃打水。 營銷是進攻性姿態,適合在繁榮期使用。在疫情打擊下奄奄一息的餐飲企業,還是保命要緊。大師兄創始人鄭如師打了個比方:“一個人被困在沙漠里,活下來最好的方法,是少動少消耗體力,動得越多死得越快?!?/p> 結語
眼下疫情在海外擴散,國內面臨著疫情二次輸入的風險,宏觀經濟環境和微觀的百姓錢包都受到拖累。報復性消費完全沒來,搞不好還會面臨消費降級,餐飲復蘇將是一個漫長的周期。 在這個漫長周期中,餐飲接下來還將迎來更大的風浪、面對更多困難。而我們要認清形勢,做好預判。 餐飲老板們,趕緊剔除一切不必要的東西,現在最需要聚焦。先“瘦”下來,才能活下去! |